私募基金,爲什麽會得到高淨值人群的認可?

太一控股集團2021-02-24 15:02:08

高淨值人群的財富管理和投資理念愈加成熟,他們也更青睐私募基金,注重財富的長期穩健增長。

正 文

去年,全球市場動蕩加劇,黑天鵝事件頻發,市場波動和投資難度加大。

但從高淨值人群的資産配置傾向可以看出,財富管理和投資的理念愈加成熟,愈加著眼于財富長期穩健增長與長期市場趨勢。

高淨值人群的投資行爲更爲理性的背景下,私募投資越來越受到高淨值人士的青睐

2011年以來的十年之間,私募基金企業注冊量呈波動增長趨勢。

企查查數據顯示:2011年共注冊私募基金企業92家。2017年的注冊量達到了小高峰,共3681家,同比增長93.3%。2020年共注冊5672家,同比增長139%,是十年來注冊量最高的一年。

很多早期的投資人不理解,覺得私募基金本身投資門檻高,流動性差,而且淨值公布也沒有公募基金及時,並不算最理想的投資工具。

既然大家對私募基金不是很了解,今天就跟大家系統性的介紹一下

爲什麽要選擇私募?

爲什麽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私募?我們總結了以下幾個原因。

1.私募聚集了投資界的尖子生

很多投資人都知道,私募基金的基金經理很多是從公募基金出來的,屬于在市場磨砺後出來自主創業的尖子生。

如果過往業績表現一般,是不敢輕易“下海”,從公募基金跳槽到私募基金公司的。

畢竟公募基金可以公開宣傳、推介,具備一定品牌效應,也有券商、銀行等多渠道合作的基礎,做出來的産品是不愁賣的。

只要自家産品不出大問題,在同行業對比中取得個中等或中等偏上即可。

而私募基金,如果沒有過硬的實力,基金經理過往業績不夠亮眼,很可能在産品募集時都無法完成規定金額的募集。

所以,作爲“尖子生”才有資格跳槽到私募基金,也才有能力在擺脫各種限制後取得超額收益

2.私募無倉位限制

股票型公募基金,有80%股票倉位限制,也就是說就算不是滿倉,至少也有八成倉位。即使基金經理判斷此時風險較大,也無法大規模減倉。

私募基金則無倉位限制,在高風險區域,基金可減倉甚至空倉等待時機

3.私募風險管控更敏感

公募基金幾乎沒有設立預警線、平倉線,投資過程中風險需要投資人自擔。

私募基金往往設立警戒線及平倉線,有限控制投資風險

4.私募追求絕對收益

公募基金面對的是所有社會大衆,管理著千萬普通老百姓的錢,所以他一定要嚴監管,追求安全性。

類比自己炒股的情況就是:股票好但倉位輕, 賺夠了指數 ,卻賺不到大錢。

而通常情況下,公募基金經理的收入大部分來自于固定的管理費,一般是基金規模的2%,因此,他們常抱有“不求有功,但求無過”的心態。

私募基金經理大部分的收入來自于業績提成,通常是基金超額回報的20%。

這種激勵機制和收入水平是公募和私募的另一個重要區別,也導致了那些能力特別突出的明星基金經理們,常常選擇“奔私”。

5.私募是優質的資産

很多投資人也注意到了私募基金的“封閉期”,一般私募基金會設立一年的封閉期,部分基金封閉期甚至是三年。

對于投資者來說,時間拉長了,在投資體驗上會差一些。但對于基金經理來說,時間是投資最好的朋友。

很多高成長性的公司需要時間孵化,更多的時間能讓企業的價值更好的發揮。同時,“封閉”也減少了投資人“追漲殺跌”的不良習慣。

曆史上所有偉大的投資者都是時間的朋友,典型例子是美國的股神巴菲特、飛利浦.費雪等。他們都是在漫長的投資中,依靠堅定的意志,獲取超額收益。

前者獲得了穩定的年化20%收益,靠著複利成爲世界投資大師。後者數十年投資中,強調不要把精力花在賺許多次小錢上,許多投資的收益高達數百倍。

這就是時間的價值

用時間換空間

對于許多股民而言,錢只是不斷的變成某只股票,經曆短暫的持有後,在盈利十數個點後就抛出。往往收益還不穩定,經常會有股票被“套牢”。

這不是真正的資産配置,就只是短線的博弈與投機。

這種習慣也帶到了公募基金投資上,由于公募基金的倉位限制,往往在“高位”需要抛出避險。

所以在交易行爲上,很多投資人也把公募基金當做“穩健”的股票,不斷的“高抛低吸”,賺取交易差價。

殊不知,高昂的手續費以及時間的浪費正在消耗掉一輪不錯的行情。

我們可以多一點耐心,將基金作爲一項優質的資産,長期持有。就像我們購買理財一樣,少一些交易,多一份等待。

去年7月,前證監會主席肖鋼發文章論指出:長期以來,在資本市場建設中,重公募,輕私募。應以需求爲導向、以競爭爲基礎、以創新爲引領,努力實現從公募到私募的轉變。在彌補公募短板的同時,大力發展私募市場。

凡是過往,皆爲序章。展望未來,盡管我國資本市場還有很長的路要走,但我們充滿信心與期待,堅信私募將會成爲資本市場一股重要的建設力量